“变星”中国科学院团队打造新型“量天尺”,实现星系之间的批量高精度测距,或能催生本星系群三维图像

2023-07-29 19:05:18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DeepTech深科技的中国科学院团队打造新型“量天尺”,实现星系之间的批量高精度测距,或能催生本星系群三维图像,如果您对中国科学院团队打造新型“量天尺”,实现星系之间的批量高精度测距,或能催生本星系群三维图像感兴趣,请往下看。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为测量星系之间的距离,他造了一把“量天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孝钿,是这把“尺子”的主要发明人。

所谓“尺子”,是指他和所在团队建立了一种针对天琴座 RR 型变星的测距方法,借此成功绕开金属丰度这一主要障碍,让上百个星系或矮星系的高精度测距成为可能。

图

这把“尺子”可以消除了金属丰度的依赖性,从而能够获得简洁的测距方法。

“尺子”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仅使用斯隆数字巡天和郭守敬望远镜的低分辨率光谱,就能建立这种测量星星距离的方法。

在测量近邻星系的高精度距离上,本次“尺子”具备较强的应用,它让批量测量星系的高精度距离成为可能。此前,测量距离误差小于 2% 的星系或矮星系不到 5 个,而利用这把“尺子”则能将样本增至 12 个。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这一数字会增加到 100,相比之前将能增加 20 倍。

毫无疑问,本次成果将推动大型望远镜对于双周期天琴座 RR 型变星的观测。后续将有希望发现上万颗同类型的恒星,这让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黑暗物质的性质。

(来源:Nature Astronomy)(来源:Nature Astronomy)

为星星“画尺子”的人

遥远恒星测距的历史起源于大约 100 年前,当时美国天文学家亨丽爱塔·勒维特(Henrietta Leavitt)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和光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恒星的光度展示了恒星发光的能力,就像灯泡的功率一样,光度越大的恒星发光越多。如果在同一个距离处去看不同的恒星,那么光度越大的恒星也会显得越亮。

反之,如果在不同距离看同一颗恒星,距离越近恒星会显得越亮。因此,只要获悉恒星的光度,就能借助和所看到的亮度加以对比,从而计算出恒星的距离。

但是,绝大多数恒星的光度是无法准确测量的,只有少数恒星的光度可以得到准确测量,这种光度被天文学家称为“距离量天尺”或“标准烛光”。其中,造父变星和天琴座 RR 型变星,是两种典型的“量天尺”。

造父变星是一类年轻的恒星,质量比太阳重 4-20 倍;天琴座 RR 型变星则是一类非常年老的恒星,质量比太阳更轻。

这两种变星的光度,都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一周期可以被准确地测量,故能计算它们的光度以及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来源:Nature Astronomy)(来源:Nature Astronomy)

此次发表的论文,只是一系列工作的开端。陈孝钿表示:“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是提出了一种方法,接下来还会用 2-3 篇论文介绍基于这种方法的应用。”

目前,他和同事结合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历史档案数据,大大优化了 12 个矮星系到地球的距离。

接下来几年,随着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的升空,他将有机会得到上万颗变星的量天尺,预计可以涵盖近百个星系或矮星系,这意味着上述星系之间的距离有望得到优化。

届时,一张针对本星系群的直观三维图或将面世,其将囊括银河系和仙女星系等相邻星系的集合。

基于优化之后的星系距离,就能搭建一个距离阶梯,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深处的奥秘。

而在最近 5 年,陈孝钿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得到一个高精度哈勃常数,并能通过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交叉验证,力图解决当前的哈勃常数危机。

(来源:Nature Astronomy)(来源:Nature Astronomy)

读博期间收到诺奖得主邮件

另据悉,陈孝钿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国内不少天文学家的研究脚踪,都起源于北师大。

他表示:“北师大天文系带领我迈入了天文研究的大门。在大学之前,我对于天文的理解仅限于肉眼看星星和看天象。”

进入北师大天文系之后,他意识到天文是一个基于数学和物理的研究学科,其远比表观现象要更加深奥。

北师大天文系是一个独立学院。“那时,系里只有五六十位本科生,是全校最小的院系。但这也让天文系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在学科上,北师大的天文课程非常齐全,尤其在观测天文学上非常有特色,这对我如今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陈孝钿表示。

2011 年,他来到北大攻读博士。在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之后,他意外收到了 2011 年诺奖得主亚当·里斯(Adam Riess)的邮件。

亚当·里斯在邮件里介绍完自己之后,表示他之前主要研究宇宙学,现在则聚焦于研究造父变星。这次发邮件是想向陈孝钿寻求三个含有造父变星的星团数据。

陈孝钿说:“这封邮件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也影响了我的研究轨迹。宇宙学是当时天文领域最火的研究方向之一,而造父变星却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课题。”

这让他颇感诧异,为什么诺奖得主会把研究精力集中到恒星上?对于这一问题他曾思考数年之久,后来逐渐理解了个中缘由。

原因在于,亚当·里斯的目标是想得到一个最准确的哈勃常数(宇宙学中的关键参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造父变星这种恒星上。

这件事也让陈孝钿深刻体会到,天文学研究的逻辑是先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来寻找证据进而解决问题。

寻找证据,可能只是一个传统课题。但是,却能解决最前沿的问题。

十几年前的这一体会,也在他如今的论文中得到印证。尽管此次发表在 Nature 子刊的论文解决了一个前沿问题,但所采取的却是传统手段。这也充分说明善用已有方法,也能帮助人类发现前沿的成果。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Chen, X., Zhang, J., Wang, S.et al. The use of double-mode RR Lyrae stars as robust distance and metallicity indicators. Nat Astron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3-02011-y

排版:罗以

好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团队打造新型“量天尺”,实现星系之间的批量高精度测距,或能催生本星系群三维图像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