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读《卡夫卡传》

2023-07-02 19:05:23来源:安徽商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读《卡夫卡传》,如果您对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读《卡夫卡传》感兴趣,请往下看。

卡夫卡传 拷贝.jpg

布拉格犹太人、保险局公务员以及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博士活了四十岁零十一个月,三十九岁办理了退休手续,最后因喉结核死于维也纳附近一家疗养院。

身为作家的弗朗茨·卡夫卡给后人留下了《城堡》《诉讼》《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第一场痛苦》《小妇人》《饥饿艺术家》及《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卡夫卡的文字夸张、残酷、晦暗、不够幽默。他的世界不宜居住。但是他的语句渗入肌肤,发人深思,让人再也抖落不掉。阅读这样的文本,读者面前会浮现出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是,“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另一个是,“这些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如果读者追随前一声召唤,会陷入作品诠释的密林;倘若循后一声而去,则会踏入一片生平传记的字谜方阵,费多少力也解不完。而在这套《卡夫卡传》中,作者施塔赫将带你踏入卡夫卡的人生,破解他的创作之谜。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体量最浩繁的一套卡夫卡传记。已译为英语、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斩获莱比锡书展奖、海米托·冯·多德勒奖等奖项。

如果我们搬用现今流行的那套幸福参数来衡量卡夫卡的人生,在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卡夫卡都是残缺的:健康、性、家庭生活、消遣、冒险、独立、事业有成。诚然,卡夫卡并没有生活在社会边缘,他有自己的社交生活,还升到部门副主任,能领退休金;但是他不喜欢自己的职业,那有限的安全感却是过于漫长而辛苦的求学生涯换来的,也可以说是用一生光阴换得的。

当今的年轻人已觉理所当然的决定权,广泛的选择自由,对于那个年代的卡夫卡而言都遥不可及。他三十岁的时候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只有几个月时间是搬出去住的(同在一座城市);他的朋友圈很小,而且非常稳定,几乎没什么变化。他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财产被疾病和恶性通货膨胀所吞噬。这个“世界”,他没有看到多少,看到的那一点也是匆匆一瞥,因为旅行时间受到严格的度假规定所限。

伴随着生活中如此种种限制和缺失,卡夫卡在文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作行为在他眼里是生存之核心,写作让他内心平静,情绪稳定,写得成功令他感到快乐和自信。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聚焦1910到1915年那决定卡夫卡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关键年月。这是卡夫卡一生中记录最详细的时期,无疑也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在这段岁月里,卡夫卡接二连三地作出了重要决定,从而定义和限制了他未来十年的生活。曾经无拘无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年卡夫卡转变为敬业的公务员,成长为“卡夫卡式幽默”的大师。他经历了一些痛苦的事情,这些事件塑造了他的自我形象,被他作为典型事件而铭记一生,尤其是战争爆发前几周发生的解除婚约事件。在1912年至1914年间卡夫卡经历了两个极富成效的创作阶段,“爆发式”写出《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突破之作,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广西师大出版社

好了,关于残缺人生与写作梦想 读《卡夫卡传》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