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第五期对话:冯大刚x朱江明|看见2033

2023-06-14 09:05:30来源:36氪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36氪的第五期对话:冯大刚x朱江明|看见2033,如果您对第五期对话:冯大刚x朱江明|看见2033感兴趣,请往下看。

来源:36氪

深入一场对话,构筑一个未来。深入一场对话,构筑一个未来。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渗透率超过25%,从“石油”到“电能”,从“制造”到“智造”,以电驱为主的新能源车型市场占比逐渐攀升,汽车智能化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强。

朱江明所领导的零跑汽车也正在加大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行业模式和竞争格局也不断刷新......十年后,新能源汽车如何成为时代主流?自动驾驶何以实现商业化落地?“共享汽车”时代能否到来?

《看见2033》第五期,36氪CEO,节目主理人冯大刚与安防和汽车领域知名工程师,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共同探讨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他们看见的,是一个智能电动汽车普及的未来。

10年后的新能源汽车是什么样的?

“除了电动化以外,自动驾驶也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问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十年后有什么确定无疑的事情会发生,朱江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一定实现了自动驾驶。”

电动化、智能化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趋势。朱江明在节目中表示:2023年到2028年,也就是前5年,更多是聚焦在电动化,而智能化是积蓄能量的阶段。在电动化领域,你需要有足够的份额,对智能化来说,加大研发投入,打好基础。智能化在后五年,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刻,2028年左右,智能驾驶应该已经接近完全量产的水平,至少技术上已经做好准备。

朱江明是这样描述十年后的汽车的——它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没有刹车,它是一种机器人,接受运营管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价格成本非常低;而另一类的汽车,可能成为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可以非常豪华,也可以非常简单,总而言之就是成为了一个多功能于一体的资产。

“在自动驾驶实现的情况下,十年后的‘车’和现在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在完全自动驾驶实现的前提下,“共享汽车”的时代也会到来。

电动汽车价格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自动驾驶电动车将进入五万元时代。”

说到未来电动汽车的成本和价格,朱江明带领我们剖析了十年后电动汽车的成本图。

“首先,目前成本占比最大的一定是电池。”电池目前占一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它的比重在十年后将会随着这个电池成本的下降、规模的增大,降到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二十。

另外,未来电池的容量也在下降。朱江明表示,随着充电桩的普及,电动汽车对续航的要求也逐渐降低。其次,随着汽车效能的提升,电池的容量也能够减小,朱江明表示,在电池的产业链上,中国是最成熟的。“十年后,电池价格最低的地方还是在中国。”

另外占比较大的成本,是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像新势力造的车都是有激光雷达,有高算力的AI引擎,有智能座舱,这些用的都是比较好的芯片,目前每辆车至少需要3万以上。”朱江明说,这一块下降的空间是符合摩尔定律的——自动驾驶成熟度更高后,可能不需要用AI芯片,一颗ASIC就足够,它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剩下的就是传统的,比如说舒适性的部分,根据你自己的要求有一些需要,比如说座椅就像家里买沙发一样,1000块是沙发,1万块也是沙发。

根据以上的计算,我们会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发现:电池部分可以降到2万,电控模块大概会降到5000,自动驾驶、智能座舱1万以内,传统车的部分比如车身和轮胎,可能也要1万 左右——假设我们非常不在意装修,智能电动车的成本可以降到5万以内。

朱江明预测,十年后,汽车的价格也会走向两极分化,如同我们在前文所说:一类是很豪华、很贵的那些车;另一类是非常“工具化”的汽车。自动驾驶电动车将进入五万元时代。

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是怎样的状态?

“产品先行,技术先行,中国不缺产能。”

说到十年后的造车门槛,朱江明表示:“一旦体现出了电子行业特征,它就会变得规模为王,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就意味着你所有商业模型都不合理,就没办法继续在这个舞台上竞争。”

十年后,造车的门槛会提高,迄今为止进入全球前10名的是200万辆以上,未来随着电动化成本降低,市场可能从1亿、9000万辆翻倍到2亿,这个时候进入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至少是500万辆。

朱江明用智能手机行业与未来的汽车行业进行类比——在智能手机行业,虽然中国获取的利润可能只有10%,但有50%以上的销量,除了苹果和三星大概加起来40%,剩下都是中国的。他觉得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也会是这种格局。

为了迎接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应该储备一些什么呢?朱江明认为,还是要做到产品先行、技术先行。中国不缺产能,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产能非常过剩,我们可以采用合作或者收购的方式,不一定完全自己去造新的工厂,产能不是问题,更多是我们的技术能力,我们的产品。

当然,“自动驾驶”是一个宽泛的方向,“具体来讲,现在的瓶颈在算法上,我们更多的精力是聚焦在自动驾驶的算法,包含了目标物的检测、整个的策略两大块。”

“这样的技术人才,我们需要自己培养。”

好了,关于第五期对话:冯大刚x朱江明|看见2033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