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36氪研究院 :2023年中国新能源之热泵行业洞察

2023-04-03 15:05:26来源:199IT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199IT的36氪研究院 :2023年中国新能源之热泵行业洞察,如果您对36氪研究院 :2023年中国新能源之热泵行业洞察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关于汽车降价的消息被频繁刷屏。以湖北地区的超级大促销为发源地,随后,一场以补贴为名的汽车降价潮席卷全国,各大车企纷纷跟进。目前,已有超过30个汽车品牌参与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当中。在这一波降价潮中,燃油车的降价幅度最为明显,但新能源车的降价也没有停下。究其原因,还是燃油车企销量尴尬,新能源车内卷导致了降价潮。毋庸置疑,新能源车的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国补”退出,以及续航能力等诟病问题,短期内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仍然受到一定影响。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1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环比均出现下降,其中环比降幅接近50%。

从技术角度来看,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新增了电池热管理、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且驾驶舱制热由原来发动机冷却液制热转变为PTC加热或者热泵。为提高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整车厂逐步提高热管理系统效率。其中,热泵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座舱暖风制热PTC和电池加热PTC功耗较高,通常在1-6kW,在冬季降低整车续航里程100-150公里。而热泵系统凭借良好的能耗优势,可提高3倍热效率,将整体续航里程提升10%-15%。

所谓热泵,就是一种由电能驱动,能够高效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加热装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反向传递。热泵基于逆卡诺循环原理,用少量电能驱动机组,通过系统中的工作介质进行变相循环,把低品位热能吸收压缩升温后加以利用。因此,热泵本身并不生产热,只是热的搬运工。热泵具备环保节能、能效比高、运行费用低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农业及交通等领域。热泵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是按照低位热源种类进行分类,可分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热泵作为绿色低碳的热能供应方案,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助力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必然路径。

发展驱动

政策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行业长期受益政策红利

空气源热泵凭借突出的节能环保效果,2008年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随后,一系列政策、补贴相继出炉,在政策护航、资金支持下,我国热泵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2021年11月,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空气源、水源、地源热泵等清洁用能设备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到2025年实现新增热泵供热(制冷)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推广热泵热水器、高效电炉灶等替代燃气产品。国家气候安全及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长期性和确定性,热泵行业有望长期受益政策红利。

发展趋势与展望

全球“净零排放”目标造成供需缺口,我国热泵行业直接受益

国际能源署在《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指出,为满足全球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情景,2030年全球热泵制造能力需达到460GWth左右。而目前公开宣布的正在进行或计划中的项目所带来的产能离这一目标仍有60%的差距,这一缺口会让有较强产业链的中国直接受益。同时,报告还指出,中国拥有全球约40%的热泵制造能力,为了鼓励采用更高效的模式并促进出口,中国正在制定更严格的能效标准和测试实践,以使其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热泵产品竞争力,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促进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升级为行业未来发展重点

热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技术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技术亟待突破。未来,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关键技术的升级。(1)热泵多场景应用设备研发。热泵技术应用场景十分丰富,不同应用场景对于热泵供热温度、运行方式、压缩机容量等特性要求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更具有针对性的热泵机组,拓展热泵应用范围是发展方向之一。如满足大部分工业应用的高温热泵、满足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的超低环境温度热泵、适用于汽车应用场景的交通热泵将成为未来的热门研究方向。(2)低GWP工质及相关技术研发。随着热泵普及,如何减少工质对环境的影响也成为了关注重点。未来制冷工质主要有三大发展方向:工质替代、减少泄露、特殊应用场景工质研发。(3)热泵与蓄热技术结合。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明显,电力峰谷差价较大。热泵与蓄热技术结合可利用谷电产生热量并蓄存,帮助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同时降低供热运行费用。热泵与蓄热技术的结合可以采用主动式蓄热技术(设置各类蓄热装置)、被动式蓄热(如供暖时用建筑围护结构、家具等蓄热)方式。此外,各类余热或自然热源均具有波动性或季节差异性,将热泵与跨季节蓄能技术结合,也能改善跨季节蓄能的稳定性和经济性。(4)热泵供热系统能效提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属性,应用适宜的热泵系统;匹配热泵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实现系统整体能效提升;热泵系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相结合,实现热泵供热系统的智能化。

好了,关于36氪研究院 :2023年中国新能源之热泵行业洞察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