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张杰院士:为孕育重大原创成果营造温暖的“家”

2023-10-11 09:05:33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张杰院士:为孕育重大原创成果营造温暖的“家”,如果您对张杰院士:为孕育重大原创成果营造温暖的“家”感兴趣,请往下看。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昨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会后,张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到了和国际“并跑”的阶段,但在重大科学突破上仍有相当差距,有必要探索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两种“思路转换”。

张杰说:“我来自科研一线,身边有许多科技工作者,我知道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在哪里。”这也许是他作为科协主席的底气。

科协工作要紧扣“桥梁纽带”和“家”

“市科协工作主要有两个定位:一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二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所有科协工作都要紧扣这两个功能。”张杰说。

对于这两个功能,张杰有着自己的阐释。在他看来,党和政府对上海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期望,就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何获得全球影响力?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市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家”的功能又与科创中心的建设目标紧密相连。“说到底,科技工作者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个只完成基本工作的人和一个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其工作效率可能差了两三倍。因此,如何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潜力,是‘家’的责任。”他说。

昨天的大会总结了过去五年市科协改革发展和组织建设的成果经验,明确了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具体任务。张杰表示,新的蓝图已徐徐展开,市科协将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和“家”的功能。

中国科学家到了自己“出题”的时候

张杰从事的是激光聚变研究。2018年他开始组建团队时,既没有研究经费,也没有诊断设备和理论模拟程序,更没有制靶条件。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仍有不少科学家“自带干粮”,加入他们的联合研究团队。

如今,研究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951亿元,过去十年年均增长近15%;相应的,十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57%。在张杰看来,大幅提升的科研投入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所在。

如何把高投入转化为高产出?“条件变了,科研思路也要变。”张杰表示,过去往往是别人出题我们回答,现在到了中国科学家自己“出题”的时候。过去两年,张杰领导的李政道研究所对于“出题”做了些尝试。他们组织了33次线上讨论,研究哪些是未来需要回答的重点问题,这些从全所成员集思广益而来的问题已融入“李所2035规划”。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上,张杰认为,应对一些重大科研问题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让科学家敢闯“无人区”,而且尽早去闯。

给年轻人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除了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张杰还是一名杰出教师。今年4月,他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大奖——第四届杰出教学奖。

在2006至201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张杰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面向新科技革命时代需求,启动以四大科学群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改革。创办致远学院的初衷,是要“吸引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让他们聚集在一起,思维互相碰撞,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创新能力”。目前,致远学院已培养11届毕业生共计1638人,92.5%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基础学科约70%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近年来,市科协不断优化人才举荐机制,出台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实施方案,将人才工作有机融入科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持续做强“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两大人才选拔品牌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人才选树活动,并在“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人物”“上海杰出工程师”等人才举荐项目中为青年科技人才专设选树序列,让更多科技青年被发现、被看见。

这些举措与张杰提倡给年轻人更多自由探索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始终认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走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原标题:为孕育重大原创成果营造温暖的“家”——专访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

好了,关于张杰院士:为孕育重大原创成果营造温暖的“家”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