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导师总结: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

2023-07-26 21:05:16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导师总结: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如果您对导师总结: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感兴趣,请往下看。

编者按|有人说,选导师像开盲盒,还有人说,导师的气味是“爹味”和“妈味”!毕业的学子、有志读研的准研究生们,想听听各种“款式”的导师们内心的BGM吗?他们走心了!

转眼间,离2010年博士毕业已经十几年了。经历了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个阶段之后,回首博士时的“科研初级阶段”,仍然感觉有些青涩、有些彷徨。做些假想与总结,聊以告慰自己的青春,劝勉后来的青年。

2019年陈运法课题组毕业师生合影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学会做“高效”的研究。

所谓高效,包括3个方面:一是认真读经典文献,二是细心制订实验计划,三是及时做好结果总结。

不读文献,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计划,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干;不及时总结,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走。3个方面类似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因果相循,却又经常需要从头重复进行多次循环。 

记得在香港做博后时,研究发现氢气中残留的氧气杂质对于合成半导体纳米线有重要的影响,于是我在查阅文献、制订计划后,仅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氧气的影响实验,并发表了一篇小论文。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更加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虽然学术界提倡“破四唯”,不“唯论文”,但这是教授、博导们的事。对于科研初级阶段的博士生来说,发表论文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切不可“自废武功”。

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能够学会如何科学表达、如何总结数据、如何讨论科学问题、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能学会如何使用各种专业软件。

科研基础打好之后,再谈“破四唯”,追求理论深入或者技术突破。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经常主动找点事做。

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学术课题,在专注自己的课题研究之外,也要主动找点其他的事情做。

例如,交叉学科中的另一个学科也需要深入,课题组其他同学的课题也可以合作,科研之外的生活也有待丰富。不管主动找点什么事来做,都比躺在床上睡觉、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更有意义。

还记得刚回所工作时,帮师妹修改氧化锰的论文,由于我从未研究过氧化锰,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改得非常痛苦。但正是这个经历,使得我在之后非常快速地完成了氧化锰甲醛、臭氧催化剂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工作。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不要急功近利。

做科学研究不是照图纸盖楼。盖楼是连续过程,肉眼可见每一天的进展,而科研经常是突变过程,可能每天的实验都没有进展,一旦有了进展便是较大突破。我们往往在急功近利地要求自己每天的实验都要有点进展,却常常忘记好的成果通常是从众多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陈凯先院士说过的话值得一读,“千万别把顺序搞反了,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连多做几次实验的坚持都没有,怎么能有好的科研成果?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不要拖拖拉拉。

以前听人讲“今天拼命把事情做完了,明天做什么?”当年把这句话当成玩笑,现在看来似乎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认真的。当然,自己也曾经非常拖拉,无颜拍案而起,也只是假想一下:假如回到以前,不仅要“今日事今日毕”,更要为明日做好计划。年纪越大,似乎越能听懂夫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

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不要漫无目的。 

有些学生找工作,高校、研究所、公务员、国企、私企……所有单位统统投一遍简历,相当辛苦。

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陈运法,陈老师教导“要把读博士的几年跟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阶段”。当时听完觉得语境好高,一时反应不过来。好在后来几年,这句话没完全从另外一个耳朵冒走,考虑到自己情商不高、口才太差,可能比较合适在实验室搞搞瓶瓶罐罐,所以一直在科研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与学生一起毕业:2020年、2021年

与学生一起毕业:2022年、2023年

本人并非名师,也不是什么大教授,学生的评价倒还中肯,“像个老大哥,能在科研和生活上有问题时帮帮忙、出出主意。 

聊作畅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有时迷茫、有时倦怠、有时风发的青年学生有些许帮助。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

好了,关于导师总结:假如再读一次博士,我一定要……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