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98个案例被写入报告为历史最多 用案例支持见义勇为

2023-03-07 21:05:44来源:红星新闻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最高法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98个案例被写入报告为历史最多 用案例支持见义勇为,如果您对最高法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98个案例被写入报告为历史最多 用案例支持见义勇为感兴趣,请往下看。

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其中诸多内容引发关注。当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也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对最高法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红星新闻记者看到,余茂玉从最高法报告公布的数据、解析企业个人破产制度、《民法典》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等多方面对该份报告进行了解读。其中还提到了一些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进行解读,例如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案、袁隆平名誉被侵犯案等。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 据新华网↑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 据新华网

▶▶ 报告提到160多处数据

98个“有名有姓”司法案例在列

包括“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等

余茂玉介绍,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有名有姓”的司法案例达到98个,提到了160多处数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这些都是历史最多的。

在回顾过去五年数据时,余茂玉介绍,2018年至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9万件,审结14.5万件,比上一个五年分别上升81.4%和81.5%,制定司法解释114件,发布指导性案例119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7亿件,审结、执结1.44亿件,结案标的额37.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分别上升64.9%、67.3%和84.7%。

余茂玉总结,今年报告用四个关键词概括,就是“服务大局、紧贴民生、守护公正、深化改革”。服务大局方面,讲述人民法院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履职成效,全面介绍惩治腐败犯罪、打击网络赌博、开展扫黑除恶、维护公共安全等工作,介绍了助力稳经济增信心、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绿色发展、保护“农业芯片”等情况。紧贴民生方面,则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两个维度,阐释了“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的内涵,介绍了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出台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全面加强人格权保护,坚决纠正就业歧视等情况。守护公正方面,用大量案例生动阐释了人民法院恪守法治精神、守护公平正义的担当作为,其中有“百香果女童被害案”、“鹦鹉案”、“兰草案”等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也有一系列事关价值取向的“小案件”。此外,报告描绘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从司法理念到具体实践、从体制改革到科技应用、从司法作风到履职能力发生的深刻变革。

▶▶ 解读破产制度

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案

成功化解1.1万亿元债务风险

过去三年,面对疫情影响冲击,人民法院竭尽所能为企业减负纾困,帮群众排忧解难。报告在这部分介绍了法院完善司法政策、化解涉疫纠纷、善意文明执行情况。

余茂玉说,在完善司法政策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20条、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等司法文件,努力稳定就业、促进消费,帮助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在化解涉疫矛盾纠纷方面,三年来,人民法院妥善化解合同履行、商铺租赁、物流运输等涉疫纠纷77.9万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纠纷多数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在善意文明执行方面,人民法院尽可能采用“活封活扣”,有效释放361万件查封财产的价值,及时修复企业信用179万件次,对13万个企业暂缓适用强制措施。

在这三年,确实有一些企业因为各种原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对于这种情况,余茂玉介绍说,这涉及到法院的破产审判领域,报告中也介绍,五年来,全国法院审结破产案件4.7万件,涉及债权6.3万亿元。经过破产清算程序,对确实资不抵债、产能落后、拯救无望的企业宣告破产,及时实现市场出清,释放生产要素。

余茂玉解释,“清算消亡”并非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的唯一结果,运用破产重整、和解等救治机制后企业也可能“起死回生”。通过破产重整,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原有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从而把整个企业盘活。报告介绍到,五年来,全国法院审结破产重整案件2801件,累计盘活资产3.4万亿元,帮助3285家企业摆脱困境,保住了92.3万人的工作岗位。比如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案成功化解1.1万亿元债务风险。

除了企业破产,对于近些年的个人破产制度,余茂玉说,人民法院在积极探索个人破产制度,让那些诚信的创业失利者能有重归市场打拼的机会,“比如深圳破产法庭2021年3月试点个人破产制度以来,已审结个人破产案件171件,一批‘诚实而不幸’的人获得新生。”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 分析案例

通过“小案件”讲清“大道理”

支持见义勇为,不让好人吃亏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最高法报告提到的案例中,包含一类曾经引起热议的案例,如“百香果女童被害案”、“鹦鹉案”、“兰草案”。

余茂玉也介绍了这类案件从审理到判决法院的价值考虑,“报告中提到的这几件案件都是刑事案件。刑事案件关乎人身自由,甚至事关生杀予夺,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坚持国法天理人情相统一,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看客观危害行为、危害后果,还要看主观恶性大小,不仅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还得准确领会把握法条背后的法治精神、人文精神,让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受刑事追究,使司法裁判真正符合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观。”

而对另一类“小案件大道理”的案件,余茂玉表示,“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报告写进这些小案件,就是要用鲜活的案例努力讲好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故事。

而类似“郑州电梯劝烟案”等案例,体现的就是要旗帜鲜明支持见义勇为、不让好人吃亏的价值取向。人民法院通过符合法理、情理、道理的判决,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通过“小案件”讲清“大道理”,用公正司法呵护道德的勇气,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让老百姓敢做好事、愿做好事。

▶▶ 谈司法改革

审判质效持续稳中向好

去年法官人均办案数升至242件

此外,在3月7日的访谈中,余茂玉还谈及了近些年持续推进的司法改革话题。

余茂玉说,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方面。人民法院深化法官员额制改革,实现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强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推行类案强制检索,促进法律适用统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

通过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双轮驱动,这些年,审判质效持续稳中向好。报告提到一组数据:2018年以来,全国法院结案总量年均增长5.2%;法官人均办案从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在线诉讼审理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22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革的效果,坚定了人民法院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 谈保护公民人格权

认真贯彻民法典

依法严惩侵犯于敏、袁隆平名誉行为

这几年,立法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颁布了《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大家都很关注,特别是《民法典》专门强调保护人格权,凸显了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保护。

余茂玉介绍说,近年来,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民法典》,在司法政策中完善人格权侵害禁令、人身安全保护令等规定,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87.5万件。

报告列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在自家门前安装可视门铃却无意间拍下记录邻居进出录像,法院判令予以拆除。比如,在餐厅就餐被强制要求扫码点单并收集个人信息,法院判令停止侵权并删除客人信息。再比如,对于侵害“氢弹之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誉的行为,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严惩。

人民法院通过这一系列的司法政策和公正裁判,让“人脸安全”得到保障,隐私安宁免遭侵扰,名誉荣誉不被诋毁,人格利益更受重视,让人的价值、尊严受到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保护。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苗睿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郭庄

好了,关于最高法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解读:98个案例被写入报告为历史最多 用案例支持见义勇为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