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科技合伙人”跃上乡村振兴路

2023-07-10 13:05:30来源:科技日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科技日报的“科技合伙人”跃上乡村振兴路,如果您对“科技合伙人”跃上乡村振兴路感兴趣,请往下看。

“科技合伙人”跃上乡村振兴路——山东省农科院推动综合改革纪实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种茶十年连年亏损,“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创业者董桂萍遇到了山东省农科院茶叶所的田丽丽博士。后者携技术入股董桂萍的家庭农场,仅用一年就让数百亩茶园“死而复生”,效益增加了10倍以上。

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山东省农科院茶叶所田丽丽博士在茶园里。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山东省农科院茶叶所田丽丽博士在茶园里。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这个科研人员与创业者捆绑成利益共同体的故事,源于山东省农科院的一场改革。

从2020年8月开始,该院用三年时间选派543名科研人员,深扎乡村振兴一线。一方面,他们为乡村送技术、找门路;另一方面,他们转化科技成果,以知识产权、技术服务入股,成为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

为确保“科技合伙人”常驻田间地头,山东省农科院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杜绝纸上谈兵

54岁的花生专家崔凤高“心里压着一块石头”。作为山东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成果转化科科长,因为大专学历达不到评审要求,评上副高职称19年来,他一直无法晋升到正高岗位。

2020年9月,转机出现了。在“科技合伙人”的大后方,一场“破四唯”改革在山东省农科院轰轰烈烈地展开,其“大胆”之处在于——

论文发表和授权专利一律不再奖励,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高、长期扎根乡村振兴一线进行品种和技术推广的突出贡献人员,可直聘四级及以上研究员。

要知道,按照以往程序,这类人员“晋升基本无望”。山东省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李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过去科研人员评职称“内卷”,卷论文、卷专利;如今杜绝纸上谈兵,用实际成绩说话,让所有人服气,更让这些“科技合伙人”有干劲、有奔头。

最终,深耕乡村的“科技合伙人”崔凤高,以大专生身份晋升正高职称。

跟崔凤高一同晋级的还有9人。他们的晋升理由不一,但达到破格条件的主要因素类似,都指向成果转化。比如晋升三级研究员,“单项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成为主要因素;晋升副研究员,“主持研发的单项科技成果转化到账经费100万元及以上”成为最大亮点……

“单项成果转化超过千万元,没有一篇论文也可直升正高!”解读上述政策,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建立了岗位竞聘绿色通道,无论从事科研创新、推广转化、基层服务,都能从改革中找到目标。对标志性成果‘一票肯定’,解决了以往评价‘一个锅里吃饭’的问题。”

照此逻辑,山东省农科院首次实现岗位分类竞聘,专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13人因而晋升高级职称。

李长胜认为:“推动科研人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去,和评聘挂钩,和荣誉挂钩,和提拔重用挂钩,正是用制度来落实中央要求。”

打破论资排辈

从“初出茅庐”到多了“几把刷子”,年轻人成为深耕一线的最大受益者。

脱产博士田丽丽拯救茶园,通过“选品种,强管理,建品牌”三部曲,一举成功。作为茶园的“科技合伙人”,她一方面破解茶园痛点,推动技术落地;另一方面享受技术分红,甚至拿出20万元分红成立发展基金,反哺企业研发。

乡村振兴急需技术,科研项目急需推广。需与供“不对题”,卡在哪里?主要因素是动力不足。

为鼓励以田丽丽为代表的“科技合伙人”,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山东省农科院先赋权、后转化,开展了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明确“721”分配比例,即70%归创新团队,20%归团队所在单位,10%归农科院。数据显示,该院成果转化合同经费逐年递增,2022年达2.9亿元,创历史新高。

改革不仅解决了“科技合伙人”的动力问题,也在实践中检验出他们的能力。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的张文君和同事们为郓城县梳理出10条产业链,他们根据各链情况引入多支科研团队,补断点、强链条,使得产业效益翻了几倍,当地政府“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张文君的突出表现也得到农科院党委的认可,挂职不到两年,他从副处晋升正处。

郓城县“现代设施蔬菜”所长样板工程,打造从种子到餐桌蔬菜全产业链条。受访者供图郓城县“现代设施蔬菜”所长样板工程,打造从种子到餐桌蔬菜全产业链条。受访者供图

不看“帽子”看“里子”,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硬实力”的“科技合伙人”要重用——这是山东省农科院党委班子的态度。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专家刘成、玉米栽培与生理专家李宗新、天敌与授粉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专家翟一凡,因为科研有力、转化有方,都从科研骨干直接被提拔为所长、处长。

李长胜说:“看重业务能力,杜绝论资排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山东省农科院改革的一大特色。”

让年轻人挑大梁

1988年出生的姜富贵博士,是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肉牛遗传育种与饲养创新团队科研骨干。自从成为“科技合伙人”、挂职“第一镇长”后,他不仅要考虑某一个技术点,更要站在当地产业链上考虑问题、协调资源。

2020年8月3日,山东省农科院下发通知,首批73名科研人员挂职“第一镇长”“第一局长”“技术副总”,奔赴乡村振兴主阵地。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85%。

在山东省农科院招远科技示范园挂职的葡萄专家为大户庄园葡萄种植户介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受访者供图在山东省农科院招远科技示范园挂职的葡萄专家为大户庄园葡萄种植户介绍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受访者供图

地方政府、创业者们将他们当成“无所不能的人才”,抛过来的难题一个接一个。这也倒逼着“科技合伙人”不断转变思维、拓宽视野。

比如,姜富贵虽然是肉牛遗传育种与饲养方面的专家,但在产业链条、企业发展方面,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短板要补。经过历练,姜富贵最终从生产一线找到了研究方向,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他所在的乡镇,也实现了产业突破。

“科技合伙人”在成长,“80后”所长也挑起大梁。以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党委书记、所长翟一凡为例,1984年出生的他,不仅自身科研搞得出色,治所工作也开展得井井有条。

在农科院,许多经过一线历练的“科技合伙人”成长起来,成为所在团队的首席专家,同时也拥有了“尚方宝剑”——山东省农科院将学科首席“组阁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支配权”、科研绩效“分配权”、引进人才“选择权”五权下放给首席专家,进一步激发了科研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山东省农科院的改革,正是为了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更忘我地投入一线,在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作为。

从山东农科大院走出来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正在齐鲁大地上谱写新的美丽篇章!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宋慈

审核:张爽

好了,关于“科技合伙人”跃上乡村振兴路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