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别无差”,科研创新何以彰显“她力量”

2023-09-10 11:05:10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性别无差”,科研创新何以彰显“她力量”,如果您对“性别无差”,科研创新何以彰显“她力量”感兴趣,请往下看。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海底5500米的区域——这是上个月某一时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风平所处的地理坐标。同时,她也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99航次召集的上船科学家,主攻研究岩石圈生命。

在昨天举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之女科学家峰会上,当王风平言及“有过4次载人深潜、2次大洋钻探科考的经历,上个月刚从马里亚纳海沟回来”时,台下报以绵延的掌声。这其中既有对中国科学家参与IODP这一拥有55年历史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支持,也是对一名女性科学家在重大科考项目中彰显“她力量”的敬佩。

王风平的创新故事并非孤例。峰会现场发布的《上海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3)》用数据描绘出了上海创新的“她力量”:2021年,上海女性研发人员达9.83万人,占全市研发人员总量的28.49%。2016至2021年,女性研发人员数量增速高于全体研发人员数量增速;2023年立项的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女性负责人占比超过1/3;2018至2022年,市科委扬帆、启明星、浦江、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四类人才项目中,女性承担项目占比超过1/3……这些由点及面的“画像”表明,身处科研创新一线,女性已不再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性别无差、学科无界”渐成共识。

力量来处:保持好奇,坚持探索

“我研究细胞死亡问题已经40年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满头银丝,听众总能在她的分享中时不时捕捉到涌自心底的欢喜——这是一种对科研的热情。

作为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袁钧瑛刚开始研究时,该领域尚处“人迹罕至”。1982年,袁钧瑛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成为哈佛大学全额资助的研究生。彼时,她对细胞死亡问题产生了兴趣——动物正常发育会引发细胞死亡,衰老和疾病也会引发细胞死亡,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然而,她在哈佛找不到一个实验室研究这一课题。

博士毕业时,袁钧瑛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器。当她试图进一步寻找细胞的“死亡机理”时,再度面临尴尬——找不到一个对应的博士后实验室。

好在她一直在坚持。后来,年仅32岁的袁钧瑛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建立了独立实验室,在那里发现了哺乳动物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现象正是由袁钧瑛首先发现并作出科学定义。她领导团队不仅发现了细胞程序性坏死机理,揭示了细胞程序性坏死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并开发了一种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2020年她全职回到上海,如今正领导着一支“有希望作出更大突破的年轻团队”。

女性科学家需要什么特质?参与峰会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直言:“不论性别,科学家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不少出席峰会的女科学家都提到了保持好奇心、坚持探索、享受科学……如此种种指向的是科学家的共性特质,同样也是创新“她力量”的来处。

显示度提升:创造更友好的成长环境

“399航次”是王风平时隔12年,第二次参与IODP计划。两次“出海”,她在心态上也从紧张局促到放松享受,同时亦有科研上的提升:上一次,她的研究重点是检测玄武岩里的生命;这一次,她挑战的是地幔橄榄岩,“我们钻进了目前最深的地幔岩石1267米,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眼下,执行IODP任务的“决心号”正行驶在北大西洋上,400航次中一共有27位科学家,其中17位是女性。而在第一次IODP科考任务中,只有3位女性。这表明,即便在条件艰苦的地球科学领域,女性科学家的显示度也在日益提升。

这种现象能否复刻?如何为女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友好的成长环境?对此,《上海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3)》提供了一些经验探索,比如放宽女性人才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年龄限制。目前,市科委扬帆项目、启明星项目对女性申请人年龄放宽两岁,“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也放宽了已育女性博士后年龄上限。同时,加大科技人才项目中对女性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决策咨询和科技项目评审中女性专家比例等举措也被纳入上海加快推进女性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

好了,关于“性别无差”,科研创新何以彰显“她力量”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