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我国已形成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优势

2023-09-02 13:05:04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我国已形成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优势,如果您对我国已形成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优势感兴趣,请往下看。

8月28日至31日,首届“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际前沿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第二次青藏科考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分队队长孙航在会上说:“经过长期的调查,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家底已经有了基本的数据、资料,植物多样性起源、进化以及适应的研究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的优势及特色。”

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际前沿学术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泛第三极地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涵盖东亚、南亚、中亚和中东欧等地区,面积约为2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亿人口。泛第三极地区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密集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全球变化较为显著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的地区。

其中,中国西南及青藏高原是泛第三极中面积最大、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拥有众多的经济植物的野生种、近缘种,这些区域是研究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全球植物多样性研究以及资源植物的发掘及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泛第三极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如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泥石流频发、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研讨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合作,必将推动泛第三极区域协同创新,引领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促进泛第三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表示。

孙航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濒危植物及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正在得到遏制,植物多样性家底基本弄清楚,综合的植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正在建成与完善。

与此同时,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众多挑战。孙航指出,目前仍然有很多区域没有进行过深入调查,物种形成机制、适应机制、共存机制等众多的前沿科学问题还需要多学科综合深入研究;植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程度缺乏全面细致的评估,全球变化、人类活动、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植物灭绝的趋势仍没得到有效抑制。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从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交流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等前沿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区域高水平人才培养。

“未来,科学家还将继续深入系统研究泛第三极地区山地植物多样性形成、进化及适应机制,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为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探讨植物资源挖掘与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新策略,共同应对全球化下植物多样性受威胁的挑战,推动制定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保护全球行动计划,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孙航说。

会议还推动建立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际联盟,旨在加强国际合作研究、资源和数据共享、人员交流与人才培养,建立一个开放、包容、自愿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专题、云南省植物学会、植物多样性编辑部和云南中亚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承办。

好了,关于我国已形成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优势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