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展现卓越灵魂的深度交融

2023-07-09 17:05:11来源:安徽商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展现卓越灵魂的深度交融,如果您对展现卓越灵魂的深度交融感兴趣,请往下看。

■私读

《柔石与鲁迅》

◎樊国安/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彭程

《柔石与鲁迅》是一部柔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具备生动流畅的文学笔法和细密扎实的学术品格。读毕此书,不但让人对鲁迅与柔石这一对“名师高徒”的交往始末和深厚情谊有充分了解,也对柔石的人格和事迹,对其作品的内容意涵和艺术特色,都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因此获得一种情感和精神的深切感动。

柔石因为追求进步和光明,抨击当时黑暗腐朽的统治,与其他几位青年作家一起,被残酷围剿左翼文艺运动的国民党当局杀害,史称“左联五烈士”。闻知噩耗后,鲁迅先生悲愤难抑,“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写下《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缅怀这位与他肝胆相照的晚辈和战友,向反动统治发出了激愤的抗议。最早知道柔石的名字,正是多年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阅读这部《柔石与鲁迅》,不但接续了当年的记忆,更是很大程度地增进了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的理解。

正如书名所明确表达的,这部书的着重点是柔石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柔石早年曾在北大做旁听生,因为聆听鲁迅讲课和深入阅读其作品,对先生敬仰不已,从此视其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后来因躲避反动势力的迫害,离开家乡赴上海,经人引荐拜访鲁迅,得到先生的关心与帮助。柔石正派耿直的品德、刻苦自励的精神,深受鲁迅的欣赏和信任,他曾说过柔石是他“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二人关系的亲密,是一种近乎父子之情的师徒之谊。这种难得的“忘年之交”,源自禀性气质的契合,更源自理想追求的志同道合。在鲁迅先生的指引和关心下,柔石参加左联即左翼作家联盟的创建,协助编辑《萌芽月刊》,成为其得力助手,为革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经历,尤其是在鲁迅先生身边的900个日子,堪称是柔石短暂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谱写了他生命的华彩乐章。

对于这些,书中都有丰富翔实的记录,生动再现了两颗卓越灵魂深入而融洽的交融。也正因为如此声气相投,鲁迅先生长久而深切地怀念柔石,在其遇难两周年之际,还写下了广为人知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了解了两人之间的这些交往,再来读鲁迅先生先后写下的悼念诗文,就能够更深切地理解他的强烈的愤慨和锥心般的悲痛。

柔石与鲁迅的交往作为一条主线,构建起了这部书的整体结构。其实,在此之外,也可以把它作为一部“柔石评传”来看待。对柔石的整个生命流程与生活面貌,书中描述大都丰富而详细:柔石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他的沉默内向而坚忍顽强的性格气质;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奋力跋涉和不断进步;他对人充满友善关爱,有着被鲁迅先生称为“损己利人”的崇高品格;他和冯铿基于共同理想追求的爱情;他与冯雪峰的亲密友谊,介绍冯雪峰与鲁迅交往并建立了深厚情谊,因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左翼文艺工作的有力指导……可以说,在作者笔下,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一种高尚狷介的精神境界,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除了对于外部事件的叙述描绘,这部作品也十分注重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朽灵魂“自白书”》一章,通过对柔石日记的深入分析,让人看到了一颗鲁迅所言的“柔石的拳拳的心”。这些日记真诚恳挚,个性鲜明,对了解其生平、思想与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作品用不少篇幅予以援引,并设身处地地体会、情理交融地分析,让读者仿佛走进了柔石的灵魂深处,窥见他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他之所以能写出《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不朽之作,正是因为他天性爱憎分明,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贫苦百姓关心哀悯,对黑暗现实痛心疾首。作品是作者人格的投射,这样的分析在还原一个血肉丰满的作者形象的同时,也显然更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柔石何以能够成为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革命者,一位将文艺为大众服务作为神圣使命的优秀作家?读了这部著作,不难找到明确的答案。

另一方面,作者又将目光与思绪投向广阔的背景。除了时代精神的影响,这部作品还有着另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格外注重考察地域历史文化对柔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柔石具有一种“台州式的硬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柔石的“台州式硬气”》一章,就探讨了浙东地区深厚的地域文化、杰出的历史人物对柔石的个性气质、人生观念的塑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令人服膺。这种历史与当下共熔铸、史实与心迹相映照的研究角度,更有助于产生富于新意的启发。

这部作品体现出一种共通的特色:充分地占有资料,详尽地介绍描述,深入地分析阐释。很多在别的研究著作中只是简单述及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在这部书中都能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譬如柔石与鲁迅先生交往的时间和地点,一些场景和细节等,都记录得十分准确。有一些来自鲁迅先生日记中的记载,有一些则是作者从众多资料中广搜博采所得。这部作品二十多万字的容量,很多正是缘自材料的丰富密实,这就使得该书对柔石的研究抵达了一种深度,有一些方面也具备了某种开创性特质。

作者自述,写作最先萌发于几十年前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景仰,让他将关注的目光延伸到柔石身上,发愿要“为闪光的灵魂鼓与呼”。这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驱使他投入相关的工作中,可谓下足了功夫,书后所附近百种参考文献,就是有说服力的佐证。为了真切感受一方水土对于一个生命的哺育,他四次来到柔石故乡宁海,进行田野调查般的实地踏访。这种诚笃的态度和扎实的行动,为这部书增添了生命的温度。

好了,关于展现卓越灵魂的深度交融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