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揭秘“华龙一号”背后的四川力量:诸多关键设备在川生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

2023-04-08 15:05:09来源:红星新闻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揭秘“华龙一号”背后的四川力量:诸多关键设备在川生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如果您对揭秘“华龙一号”背后的四川力量:诸多关键设备在川生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感兴趣,请往下看。

今年3月,《许你万家灯火》在央视一套首播,该剧讲述了中国核工业人以非凡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国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核电站”这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在创作的时候来核动力院开过很多次会,了解我们研发‘华龙一号’过程中的故事,并且拍摄时也来园区取过景。我们很多同事在看这部电视剧时,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设计师余平感慨地说。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这一“国之重器”,拥有“四川基因”。“华龙一号”的很多关键设备都在四川生产,比如DCS控制系统来自成都、“核电之芯”核燃料组件来自宜宾,带动了在川3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配套,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涉及重大装备、数字化仪控等领域。

“‘华龙一号’的研发和制造,也带动了四川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核动力院产业开发高级经理李海博说。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来自四川

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华龙一号”核心技术的诞生地。红星新闻记者在中国核动力科技馆内看到,一个等比例缩小的“华龙一号”核岛模型竖立在展厅正中央。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模型正中的堆芯——它由177个燃料组件构成,体积更大,让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提升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线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

▲“华龙一号”核岛模型▲“华龙一号”核岛模型

“‘华龙一号’核岛模型上的‘177堆芯’就像一颗心脏。”余平指着模型向记者介绍道,“说它像心脏,一个原因是它通过管道链接着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等,像心脏通过血管连接着器官;另一个原因,它是‘华龙一号’的动力源泉,像心脏一样为核电站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

余平告诉记者,此前国外核电技术的堆芯大部分采用157个燃料组件,“‘华龙一号’的核心设备、核心技术全部国产,我国也成为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余平说,“华龙一号”采用自主设计的177堆芯,相比以往的157堆芯,堆芯体积更大。“就像一个电热水壶一样,加热面积增大了,烧同样的一壶水,电热丝的温度就可以更低一些,这进一步增加了堆芯的可控性。”

不仅如此,“华龙一号”还创造性地结合了非能动安全系统与能动安全系统,安全性达到了国际最高标准。“非能动安全系统与能动安全系统能够保证在事故情况下,72小时内不需要外部的干预,也能确保反应堆的安全。”余平说。

经济绿色,每台产值将超2000亿元

为了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包括余平在内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就像《许你万家灯火》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所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余平笑着说,“所以我们很多同事看到电视剧都很激动,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余平向记者分享起自己的经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在福建福清建设时,余平在那里待了四年半。“比如在调试阶段,一旦系统开始运行,不能随便停。但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首次调试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时候我们基本就是调试到凌晨发现问题了,就立刻开会讨论,经常开完会已经两三点了。”余平说,“不止是在福清的人,我们也经常在凌晨两三点和在成都的同事通话探讨解决方法,可以说那时候所有人都是随时待命。”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设计师余平▲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设计师余平

辛苦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首批工程4台机组已经全部建成商运,福建漳州一期、海南昌江三期等“华龙一号”新建机组已经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的商业运行,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意义深远。

据了解,“华龙一号”一个机组并网发电之后能够满足一个中型城市,如山西大同市的用电需求,并且每年减少耗煤530万吨,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万吨。相当于植树2.6亿棵,覆盖面积达到300万亩,将近可以覆盖1/5个北京。

按目前市场情况测算,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全寿期内在国内创造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并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将为我国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近200亿元。

建圈强链,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

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据了解,“华龙一号”首批项目带动了四川3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配套,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涉及重大装备、数字化仪控等领域。

“四川有良好的核工业资源,一流的配套企业也很多,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多要素的发展。”核动力院产业开发高级经理李海博告诉记者,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到全球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四川在核动力产业链不断升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圈也在不断扩大。

亲身经历“华龙一号”从研发、设计到工程建设以及出口海外的李海博说:“‘华龙一号’是我们坚持‘小核心,大协作’的典型成功案例,福清5、6号机组示范工程与巴基斯坦卡拉奇2、3号机组均按计划建成,国产化率都达到了85%以上,核动力院及在川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李海博表示,“我们研究院作为技术核心单位,担当‘火车头’。比如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材料、新的装备、新的工艺,就会寻找合适的企业,我们出人开展技术支持,去帮助相关单位进行技术攻关;还有就是自主开展试制,邀请相关单位参与;帮助其完善核设备生产体系完善,以此逐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主管道是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主要承压设备之一,主管道连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和反应堆主泵,为反应堆冷却剂提供循环通道。“最早的管道是铸造工艺,管道容易出现气孔、夹杂等缺陷,无法满足核电站60年设计寿命的要求。于是我们自主研发一体化锻造工艺,提高了管道的材料性能。”李海博说,主管道设计好后,由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制造工作。“在此之前,公司不掌握这类型的锻造工艺,但通过‘华龙一号’的研发,不仅促进了企业的产业升级,也保证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此外,我院负责研发设计,四川宜宾负责制造的CF3燃料组件也即将实现工程化应用。”

▲核动力院产业开发高级经理李海博▲核动力院产业开发高级经理李海博

除了“强链”,还将“建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双流建设了产业园,以研究院牵头,吸引更多下游企业入驻产业园。“产业园已经建成,目前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主,后期将计划引入更多配套企业,形成产业聚集,降低生产成本,也提高我们的研发、制造效率。”李海博告诉记者,核电已经开启批量化建设,核动力院实施“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7台机组在建,10余台机组在筹建,“我们将结合示范工程经验反馈与技术进步的契机,推进标准化设计、集约化采购、规范化商务、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推进建成更多的国之重器‘华龙一号’,也推动更多的核电装备落户四川。”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于曼歌

好了,关于揭秘“华龙一号”背后的四川力量:诸多关键设备在川生产,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