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区级非遗知多少?过半老广不了解

2023-09-30 09:05:21来源:新快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区级非遗知多少?过半老广不了解,如果您对区级非遗知多少?过半老广不了解感兴趣,请往下看。

【开篇语】

增城派潭九大簋都有哪些菜式?番禺区会江骑马公诞拜的是哪一位神仙?作为广州人的您,能答得出这些问题吗?调查显示,能正确回答有关广州各区最新一批区级非遗问题的市民,平均占比只有大约15%。区级非遗知晓度低,令人遗憾。实际上,这些非遗项目每一个都凝聚情感、写满乡愁。从今天起,新快报记者为您揭秘非遗故事,展示文化之美。

广州各区公布最新一批区级非遗项目,调查显示知晓度很低;专家直指政府宣传形式陈旧,跟不上形势

今年6月,广州市增城区公布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广州市11个区全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区级非遗项目。3个月后,民盟广州市荔湾区基层委员会、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主办方”)联合进行了一次针对区级非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区级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很低,能答对21个题目的市民占比平均数只有15%,约55%(平均数)的受访者直接回答“不了解”。有专家指出,政府对区级非遗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宣传的形式陈旧,跟不上形势。

一面是非遗火爆,一面是知晓度低

近日,主办方在荔湾区永庆坊和线上进行问卷调查,派出2500份问卷,其中有效答卷2050份。在这2000多份有效问卷的答卷者中,广州市户籍人士占了60.7%。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11.88%,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5.45%,82.67%的答卷者年龄为18岁至59岁。也就是说,多数答卷者是具有广州市户籍的中青年,本应是对本土非遗项目最为了解的人群,也是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调查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针对区级非遗的21个问题中,答对比例的平均数只有15.1%,有55.05%的受访者直接回答“不了解”,答错比例的平均数为29.85%。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区级非遗项目的知晓度非常低。比如在被问到“在越秀区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由广州市越秀公园申报的项目是什么”时,只有8.29%的受访者能答出正确答案:越秀山故事;高达86.83%的受访者直接回答“不了解”。

广州市11个区中,最新一批区级非遗项目数量最少的是天河区,只有1项,即广式炖汤烹饪技艺。而在被问到“天河区第十一批区级非遗项目一共有多少项”时,只有4.98%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62.68%的受访者回答“不了解”。

荔湾非遗传承中心是在荔湾区荔湾湖畔的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近日,广州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伍文辉在这里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采访。记者请伍文辉答卷,结果显示,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专家,伍文辉在21个问题中答对了11个,这个成绩已经是所有受访者中的冠军。

有趣的是,广大市民并非对非遗不感兴趣,恰恰相反,多数人对非遗非常认可,这与调查结果形成巨大反差。

2020年8月,位于荔湾区永庆坊的非遗街区开市,3年后的今年暑假,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广绣、榄雕等非遗商店、体验店尤其火爆。永庆一巷内一家活字印刷体验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此打卡。主办方在体验馆门口派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在被问到“铅活字铸字技艺是广州市哪个区的最新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时,只有12.81%的受访者能答对。

一面是政府重视,一面是推广乏力

明明是身边的非遗、最接地气的文化,为什么知晓度这么低?是政府不重视吗?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5月,《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实施方案》涵盖时间为2022年至2035年。《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政府职责并纳入考核,明确提出将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提升到新阶段,实现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从而厚植非遗传承土壤。社会广泛参与非遗赋能多领域,包括推进非遗旅游工程、非遗宣传矩阵工程等。

在区一级,各区政府都在非遗传承和推广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花都区积极开展“非遗开放日”“非遗嘉年华”等活动,组织“非遗进校园”“非遗培训”等活动,还打造了非遗VR云展厅,让群众线上线下都能沉浸式体验。

“这样的宣传仍远远不够。”非遗专家洪先生(化名)指出,目前政府对于区级非遗项目的宣传渠道仍集中于官方渠道,如官方公众号、发布会等,形式陈旧,多为图文,缺乏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立体传播。新快报记者注意到,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了解区级非遗的渠道集中于政府部门官方渠道、本地媒体、亲友,占比分别为26.5%、20.4%、15.8%。“而政府的发布会往往就是一个授牌仪式,没有专门针对非遗项目的传播;政府资助的开放日活动、培训课等都是僧多粥少,比如我们区共有几十个非遗项目,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平均只有一两个项目能轮上。”洪先生说。

文化学者、作家梁凤莲认为,宣传要与美育结合。“有一位老牌西关小姐,她妈妈学过刺绣,要求女儿们在每一条手绢中都锁上精美的花边,这就是从小的审美教育,从手工做起。”梁凤莲说。

此外,多位专家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区级非遗项目甄选和评定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导致项目的品牌辨识度降低。“主要是重复申报和‘拿来主义’。比如咏春拳,一个拳种多个流派,只要某个流派的传承人在某个区开了武馆,就可以申报区级非遗。重复申报的结果就是市民无法辨识这个项目是哪个区的非遗。”洪先生说。记者留意到,咏春拳分别是番禺区、海珠区、白云区的最新一批区级非遗项目。

“按规定,成为非遗项目的前提条件是在本地存在了100年以上、传承了三代以上,但某些老城区非遗项目众多,竞争激烈,有传承人就去其他区开分店,在其他区申报,实际上在申报的区,这项非遗并没有存在100年以上,知道的人当然不多了。这就是‘拿来主义’,以饮食类项目居多。”洪先生说。

文化学者、评论员饶原生则指出,申报非遗项目一定要有真材实料才行,徒有虚名只会妨碍非遗高质量发展。“比如,某个非遗手工制作技艺得到政府的资助,便雄心勃勃想快速打造成著名品牌,然后大量机械制作,原先手工制作的魅力不见影了”。

“非遗项目的退出机制、复核制度十分重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李卓祺表示,只有让责任与权利相结合、名誉与实绩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建议建档量化跟踪考核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基地,从而杜绝人浮于事、徒有虚名的现象”。

■策划:新快报记者 温卓涛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好了,关于区级非遗知多少?过半老广不了解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