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特斯拉闪崩:增长失速,人形机器人“空头支票”

2024-01-26 21:05:4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斯拉闪崩:增长失速,人形机器人“空头支票”,如果您对特斯拉闪崩:增长失速,人形机器人“空头支票”感兴趣,请往下看。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云帆 报道

马斯克不是一个守时主义者,但大家仍然愿意听他开出的“空头支票”。

美国时间1月24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年度电话会议上透露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进展。

“特斯拉有较大可能(a good chance)在2025年实现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交付。”马斯克在电话会上被问及Optimus的推出时间表时指出。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Optimus到货可能没那么“快”,正如马斯克的自嘲——“考虑到特斯拉的历史,真正意义上面向消费者量产还需要时间。”

不确定的交付日期

距离特斯拉2022 AI DAY发布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经过去15个月时间。

期间,Optimus更新迭代消息屡屡通过视频在社交网站上发布,Optimus也不断刷新人对机器人的认知,跳舞,拿鸡蛋,叠衬衫等依靠多维感知配合的复杂动作在机器人身上屡屡出现。

然而,关注机器人行业进展的大众却始终没有机会看到现场完全自由运动状态下的Optimus。同时,面对何时交付和量产,马斯克一直没有提供明确的时间表。

另一方面,拓普集团(601689.SH)、三花智控(002050.SH)等传言中的“头部机器人企业供应商”,却屡屡传出投入大量电驱、执行器固定资产为“相关企业”配套的消息。而虽有保密协议限制,但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均为市场公认的特斯拉御用国内Tier1,因此两者的投入也为 Optimus 的量产带来诸多遐想。

此次电话会中,马斯克仍然对机器人市场展现出了超凡期待,坚持人形机器人市场大于汽车市场的“断言”,也透露“2025年交付”这一信息。

“特斯拉已经被证明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Optimus)也是全球当前研发的最复杂的机器人。”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表示。

面对交付时间的提问,马斯克表示“我们的团队很优秀,进展很顺利”,但同时“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交付存在的不确定性仍然高,很难给出精确的预测。”

他还表示,接下来会每隔数月公布Optimus的最新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电话会之前几日,马斯克还在社交媒体上“点赞”了AI实验室Midjourney的预测,后称到204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达到10亿台;到2060年将达到100亿台。

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机器人的“空头支票”和汽车板块的增长失速却令特斯拉股价再度滑坡,1月25日美股收盘跌12.13%,市值抹去800亿美元。

安全性待考

对于量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马斯克则表示:“特斯拉正在确保 Optimus 的安全性,尤其是大规模使用时的安全性。”

2023年底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执行任务时袭击了工厂的工人。不过此后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辟谣,称:“很可耻,媒体把两年前由初级Kuka工业机械臂(所有工厂都有)造成的事故翻出来,暗示是 Optimus 造成的伤害。”

而即便并非由 Optimus 完全造成,特斯拉在造车中的安全问题也被屡屡提及。有报道称,2020特斯拉向美国加州监管机构发送的工厂工商报告遗漏了数百起事故。同时德国某工会也曾向特斯拉致文反映工伤太多的问题,但相关媒体报道遭到特斯拉否认。

对于 Optimus 来说,安全与可靠性的问题,势必在技术、乃至政策法律层面影响着它作为一款消费级产品被摆上货架的前景。但这些因素在目前这个时间窗口下,却很少被提及。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特斯拉的皮卡Cybertruck已经开始在中国多地巡展,特斯拉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多次提到希望国内开放 Cybertruck 落地。但与此同时,其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在于,外壳采用火箭级金属和防弹玻璃,造型又棱角分明的 Cybertruck,只要上路,就会成为一辆有相当攻击力的“装甲车”。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机械行业人士曾告诉记者,虽然 Optimus 采用了柔性和轻质的外壳以及皮肤,但由机器人高性能减速器和高耐用性执行关节带来高扭矩和刚性,甚至是机器人AI的可控性问题,其实都会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责任归属问题。

市场仍待开掘

除此之外,在产业链端,部分 Optimus量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据记者,某涉保密上市公司近期就表示,公司机器人业务正在进行可靠性验证,包括材料耐用性,抗电磁特性等等。相关验证内容还包括量产配套的可行性,材料的可获得性,包括量产成本可控性等等。

不过该公司也透露,目前他们的可靠性工作已经在“扫尾阶段”。

事实上,除特斯拉,许多其它厂商已经开始宣告自己的量产信息,并且部分已经在配套相关工厂。

近期,一家名为Figure的加州初创公司开发了这种名为Figure01的人形机器人,并与宝马达成协议,将在汽车制造领域部署“通用人形机器人”。

而在国内,去年晚些时候,位于上海傅里叶开发的人形机器人GR-1也宣布了量产的“如期而至”的消息。

“很多从业者对量产的定义不同。”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开掘的问题,包括在什么场景可以有效替代人的问题,因此不存在因产能不足导致的无法交付的问题。”

部分机器人产业配套公司也指出,目前高级人形机器人的主机定价大部分在7位数以上,要真正有效开拓市场,还需要控制价格。

“一个商业化一个机器人,我们的内部定价就不能超过 40 万人民币。”拓普集团董事长邬建树此前就在业绩交流会中表示:“三个普通的工人一年的成本在40万左右,要真正实现替代真人,价格就不可能超过40万。”

(作者:赵云帆 编辑:朱益民)

好了,关于特斯拉闪崩:增长失速,人形机器人“空头支票”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