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论财富家庭增长率,它超过北上广深

2023-03-19 17:05:06来源:创业邦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创业邦的论财富家庭增长率,它超过北上广深,如果您对论财富家庭增长率,它超过北上广深感兴趣,请往下看。

富从何而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曾思怡 ,编辑:潘展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中国财富家庭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近日,《2022意才·胡润财富报告》发布,截至2022年1月1日,中国600万资产“富裕家庭”较上年增长2.1%至518万户,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较上年增长2.5%至211万户,亿元资产“超高净值家庭”较上年增长3.5%至13.8万户。

△图源:《2022年意才·胡润财富报告》截图△图源:《2022年意才·胡润财富报告》截图

胡润指出,“中国富裕家庭最集中的前30名城市,占全国富裕家庭总数的68%。目前中国高净值家庭最集中的城市呈现‘3+2+2’格局,前三是北京、上海和香港,其次是深圳和广州,再次是杭州和宁波。”

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是,近五年,宁波各梯度家庭财富数量一直排在全国第七。

排名以外,财富家庭增长率同样值得留意。前述报告显示,在600万、千万、亿元等资产梯度财富家庭,宁波均揽下全国第一。

具体来看,在2022年全国财富家庭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宁波600万、千万、亿元资产等梯度财富家庭增长率以显著差距位列第一;

再往前推一年,2021年,宁波增长表现稍逊于杭州,但依旧显著高于其他8城;2020年,宁波600万、千万、亿元资产等梯度财富家庭增长率也都位列第一。

△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

决定城市财富家庭数量的因素是什么?作为新一线城市,宁波财富家庭增长率为何这么高?

财富家庭扎堆一线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近年来,全国各梯度财富家庭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富裕家庭喜欢扎堆。

2017年至2022年,600万人民币资产“富裕家庭数量”从460万户一路攀升至518万户,千万人民币资产“高净值家庭”数量从186万户波动性上升至211万户,亿元人民币资产“超高净值家庭”数量从12.1万户攀升至13.79万户,30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1.9亿元)“国际超高净值家庭”数量从7.89万户攀升至9.21万户。

△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

从地域上看,各梯度财富家庭分布数量连续多年呈现“3+2+2”格局。

2022年,全国600万财富家庭在不同城市的数量分布上,北京以74.4万户居于榜首,上海以63.9万户位于第二,香港以53.9万户排在第三,这三座城市处于数量上的第一梯度;第二梯度为深圳18.03万户,广州17.1万户;第三梯度为杭州13.6万户,宁波10.74万户。

同年,在千万、亿元、3000万美金等梯度财富家庭数量城市排名上,也呈现同样格局。时代周报记者又翻阅过去几年胡润财富报告,排名同样是“3+2+2”。

△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时代周报记者制图数据来源:胡润报告

在这之外,台北、苏州、佛山、天津等城市争夺全国财富家庭数量排名第八、第九、第十的位置,并随着资产梯度、年份的不同在排名上有先后变化。

“金融和科创领域的发达程度,是决定城市财富家庭数量的主要因素,如银行、保险、科创型企业等总体收入很高。”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国际金融中心指数还是科创指数,北上广深均居于全国前列,奠定了财富家庭数量稳居第一、第二梯度的地位。

“不仅如此,上述城市同时还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总部汇集地,提供大量品牌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高薪岗位,也是制造财富家庭的推动力之一。”曾刚补充。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城市产业状况是财富家庭数量的决定性因素,各个产业有其发展客观规律,如果产业契合发展趋势,则居民财富积累更快,比如人居环境、就业机会、财富机遇更具优势,也会吸引高净值人群入驻。

“北上广深的财富家庭数量比较集中,是因为一线城市具备吸引力,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叠加就业财富机遇多。”

宁波增长率连年第一

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是,宁波连续5年坐稳财富家庭数量排行榜“老七”的位置。

若是从财富家庭增长率的角度来看,表现更加锐不可当。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在全国近100个省市中,宁波各梯度财富家庭增长率都称得上是名列前茅,2020年、2022年基本上显著高于在财富家庭数量前十的其他9城。

2022年,宁波600万财富家庭有10.74万户,增长率4.3%;千万财富家庭有4.13万户,增长率6.7%;亿元财富家庭2790户,增长率5.7%。在财富家庭数量前十城中,宁波增长速度显著领先。

2021年,宁波600万、千万、亿元、3000万美金资产等各梯度财富家庭增长率分别为4.5%、7.5%、6.5%、7.1%,稍逊于杭州之外,但总体超过其他八城。

往前推至2020年,宁波600万、千万、亿元、3000万美金资产等各梯度财富家庭增长率分别为2.82%、3.45%、3.77%、3.98%,增长率也排在第一。

这些财富家庭都是从何而来?

《2020胡润财富报告》曾调查财富家庭从事的职业,在千万财富家庭中,企业主占60%,金领占20%,炒房者和职业股民各占10%;在亿元资产财富家庭中,企业主占比攀升至75%,炒房者为15%,还有10%为职业股民。

从这个层面来看,城市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与财富家庭数量紧密相关。

在宁波经济版图中,民营经济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截至2021年底,宁波累计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16.54万户,占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的96.50%。

换言之,宁波的民营企业主和金领成就了相当一部分财富家庭数量。

而宁波财富家庭数量之多、增幅之大,可视作宁波藏富于民的切面,但这仅是一个切面。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人均GDP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观察角度。

2022年,宁波人均GDP达16.39万元,在省内仅次于舟山,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8;再往前推一年,2021年,宁波人均GDP为15.39万元,首次超越省会杭州,是全省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5万元大关的城市,位于全国第9。

△宁波图源:图虫创意△宁波图源:图虫创意

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进一步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2022年,宁波人均可支配收入68348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8046元,在11个地市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杭州,全国排名第8,且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往前推,2021年,宁波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6元。彼时,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三和第一。

宁波富从何来?

宁波经济实力为何那么硬?

“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宁波在浙江经济板块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另一方面是宁波背靠上海,依托外贸。”盘和林提出。

宁波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工业和外贸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定海神针”。

△宁波港图源:图虫创意△宁波港图源:图虫创意

据了解,宁波是以本土民营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装备智造、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文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

2021年,宁波工业总产值突破2.25万亿元,进入中国工业十强城市,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工业第三城市;2022年,宁波工业总产值增长9.7%,达到2.48万亿元,反超广州和天津跃升至全国第8名,大幅逼近东莞,成为全市GDP增长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宁波还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拥有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和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

其中,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拥有国际国内航线300多条,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三。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2021年高基数的基础上,2022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7万亿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6.3%。其中,出口额8230.6亿元,同比增长8%;进口额4440.7亿元,同比增长3.4%。

盘和林认为,宁波的产业和区域经济状况比较稳定,所以财富水平总体稳定,而另一方面,宁波也缺少那些高波动的产业,虽然成长性稍欠,但稳定性对于一座城市发展十分重要。

此外,曾刚提出,宁波向来重文、重商,诞生了一大批在学界和商界成就颇高的人才,足迹遍及全球,而家乡情结的作用促使他们主动为宁波带来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脉资源,为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实力过硬的宁波,并非没有发展困扰。

当前,科教、医疗资源有所欠缺,服务业不够发达,导致宁波在全国的存在感和名气明显弱于南京、苏州、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

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宁波因消费力不足被诟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活力和民众生活质量。近年来,宁波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频频出手促消费,人均消费支出也在2022年位列长三角重点城市TOP3,同时增速可观。

今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强、创新动能不足、中心城区人口聚集不够、优质公共服务有待提高等都是宁波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速产业能级跃升、增强科教人才支撑、扩投资促消费、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都被纳入今年工作重点。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论财富家庭增长率,它超过北上广深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