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了 5 个亿

2023-10-08 13:05:33来源:IT之家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IT之家的「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了 5 个亿,如果您对「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了 5 个亿感兴趣,请往下看。

作者|王磊

编辑|在洲

一个全新的“水上独角兽”来了。

美国电动船初创公司 Arc Boats,刚刚交付了限量版电动船 Arc One,同时宣布,最新 B 轮融资中拿到了 70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5.1 亿元。

Arc 成立时间并不长,这家电动船初创公司成立于 2021 年初,其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水上的一切都电动化、智能化,推出的首款电动船的售价也不低,高达 220 万。

其策略和特斯拉差不多,前期首款产品高举高打,然后再逐步渗透市场。这和创始人的出身有一定关系,其联合创始人曾在波音公司任职,首席技术官也曾在马斯克的火箭公司 SpaceX 担任首席工程师。

背后投资人更是有特斯拉高管站队,短短两年时间,Arc 的总融资就超过 1 亿美元,(人民币 7.3 亿元)。

所以说,这是一个“水上特斯拉”的故事。

2021 年初,Arc Boats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成立,刚成立时人数并不多,但好在有技术大牛。初创团队中,有不少工程师是来自 SpaceX,官方称自己电动船的设计,也是受航空航天的启发。

2022 年 3 月,Arc 发布首款产品 Arc One 的预制作版本,这艘电动船长 7.3 米左右,最多可以乘坐 12 人,最高可达 500 匹马力,最高时速为 40 英里。

当然最关键的是其超大的电池组 ——220 千瓦时,是 Model Y 的三倍,续航可以连续开 3-5 个小时。

和电动汽车不同,沉重的电池组并不是电动船的缺点,一般情况下,船越重也就越稳定。所以 Arc 的创始人 Mitch Lee 表示,Arc One 将是一个豪华的游轮。其价格也是高达 3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20 万。

豪华、电动、游艇,这些关键词一旦组合起来,就注定不是普通人的玩具,当然也吸引了一众明星投资人。

在成立的第二个月,Arc 就吸引到了硅谷顶级 VC 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种子轮投资,Andreessen Horowitz 投过一系列 Facebook、Instagram、 X(Twitter)等硅谷科技巨头。

在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引介下,Arc 开始在明星圈大放异彩。

2021 年 10 月,Arc 又从美国巨星威尔・史密斯的 Dreamers VC 拿到了一笔资金,史密斯创立的这家基金在洛杉矶,主要投资对社会有贡献的公司。

除了威尔・史密斯,还有美国篮球运动员凯文・杜兰特,以及“吹牛老爹”肖恩・库姆斯。在这轮“真明星”VC 的加持下,Arc 的种子轮拿到了 700 万美元。

当时 Arc 的员工,仅有十几个人。

一个月后,Arc 紧接着又拿到了 A 轮融资,当时这笔融资是由特斯拉前高管 Greg Reichow 领投。2011 年 4 月-2016 年 7 月这段时间,Greg Reichow 在特斯拉任职,离职前的 Title 是特斯拉生产副总裁。

当时 A 轮融资为 3000 万美元,Greg Reichow 也顺势加入了 Arc 的董事会。

时间来到 2023 年 9 月底,Arc 获得了 7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投资方包括 Eclipse、Lowercarbon Capital 等一批投资者。Lowercase Capital 在美国创投圈也是赫赫有名。2015 年,福布斯曾评价 Lowercase Capital 基金是“史上最好的种子投资组合”,财富杂志更将其列为“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

成立两年,总融资超过 1 亿美元,目前 Arc 的员工,也不过 80 名。

有了钱之后,下一步就是进军更大的市场,Arc 计划推出一艘更大容量的电动船,专为滑水、冲浪等水上运动设计。同时也在扩充团队,现在公司还有 30 个职位的空缺。

细数 Arc 的员工,有不少人都为马斯克工作过,连创始人也不例外。

Arc Boats 创始人分别是 Ryan Cook 和 Mitch Lee,其中 Ryan Cook 就在马老板手下的 SpaceX 工作了七年之久。

Ryan Cook 和 Mitch Lee 本就是大学同学,毕业于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两人都主攻机械工程专业。

由于两人对可持续发展和机械方面有着高度的认知,在获得机械工程学位后的他们两个并没有分道扬镳,2010 年毕业后,Lee 在第二年就入职了 Boeing(波音)公司,没错,就是那个造飞机的公司,担任压力分析员。

随后在 Lee 的帮助下,Cook 也进入了波音公司,担任 Tool Design Engineer(工具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定制和设计特定目的需求的零部件,之后两人就在一起工作。

直到 2013 年,两人双双辞去了波音公司的工作,离职后的 Ryan Cook,无缝切换进了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 SpaceX,一干就是七年多。

作为 Space X 的元老级员工,其领英资料显示,Ryan Cook 曾是猎鹰 9 号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首席工程师,同时还是星舰的襟翼和静态航空首席工程师,还负责了星舰油罐的设计。

最终在 2021 年初,他离开了 Space X,和老朋友 Mitch Lee 创立了如今的 Arc Boats,担任 CTO。

而 Mitch Lee 在离开波音公司后,他的职业生涯有些平平无奇,更像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先后两家公司一直做着技术开发的工作,在 2015 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创立了一家名为 Penny 的公司,在 2018 年被跨国理财公司 Credit Karma 收购,之后一直 Credit Karma 担任高级经理的职位。

Ryan Cook 从 Space X 离职后,Mitch Lee 也在当月离职,一同创立了 Arc Boats。

值得一提的是,Arc 的首席制造工程师 Kevin Wollscheid 也曾在 Space X 工作了六年的时间,事实上,这家初创公司不少人都有过在 Space X 工作的经历,甚至连船身的设计都有几位前特斯拉的汽车工程师。

不光是团队,Arc Boats 的公司策略也从马斯克经营特斯拉的模式上借鉴了很多,比如先以高端船型进入市场,然后以足够多的产量来支付研发成本,然后逐步进入低端市场。

就像特斯拉曾经生产的电动跑车 Roadster 一样,然后是 Model S 和 Model X,再就是平价车型 Model 3 和 Model Y。

Ryan Cook 曾表示,“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高端市场进军,同时也在向低端市场进军 —— 我们几乎一步不落地使用他们(特斯拉)的战术。”

10 年前,电动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在国外,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也只有寥寥几家。在电动汽车市场呈指数级增长的同时,游轮和飞机等行业明显受到了电动化的吸引。

2022 年年末,投资机构 InsightPartners 发布了一篇关于电动船艇市场规模未来增长的报告,称电动船艇市场,预计将从 2022 年的 52.6 亿美元增长到 2028 年的 113.5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至 2028 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3.7%。

所以肉眼可见地,电动船初创公司开始相继涌现出来,当然不仅仅只有“水上特斯拉”Arc Boats 走在前头。

同样是成立于 2021 年的电动船初创公司 Zen Yachts,曾受到 Ocean Zero 的青睐,这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水上旅行的投资公司,Ocean Zero 由 Stephen Petranek 和 Chris Anderson 创立,后者是 TED 的负责人。

而 Zen Yachts 的定位和 Arc 基本相同,都是主打高端市场,他们的 ZEN50 是一艘 51.5 英尺(15.7 米)的全电动双体船,可容纳 12 名乘客。它提供多达四间卧室,每间卧室都附有自己的完整浴室、一个完整的厨房。

与 Arc 不同的是,Zen Yachts 不单单是靠电机电池驱动,除了电机外,ZEN50 还有屋顶太阳能板,白天收集的太阳能,能以 5 节的速度连续的行驶。

除此之外,通用汽车公司也投资了一家电动船初创公司 Pure Watercraft。

而同样是作为初创公司的 Forza X1,也早早进入资本市场,仅成立一年多,就完成了 IPO 上市,今年的八月份,Forza X1 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首日股价一度大涨 179%。

和 Arc 不同,Forza X1 主攻高性价比的电动游艇,研发周期也不会像那些豪华电动船那么长。这家初创企业还收到了美国最大的休闲游艇零售商之一 ——OneWater Marine 公司的首笔订单,根据 Forza X1 的估计,这笔订单可能会带来约 1200 万美元的收入。

不单单是国外,目前国内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类电池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电动船市场,开始提供各自的电池解决方案。

随着路上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以后我们往水里开的船也要开始触电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电实验室 (ID:SuperEV-Lab),作者:王磊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好了,关于「水上特斯拉」诞生,马斯克旧部创立,刚融了 5 个亿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