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锚定多元协同价值,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深度赋能医疗健康平台搭建

2022-10-27 11:05:30来源:蓝鲸TMT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蓝鲸TMT的锚定多元协同价值,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深度赋能医疗健康平台搭建,如果您对锚定多元协同价值,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深度赋能医疗健康平台搭建感兴趣,请往下看。

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发布公告,宣布正式收购平安智慧城市旗下业务板块平安智慧医疗。根据公告,平安健康与Scientia Technologies Limited、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交易对价9686.46万美元。交易完成后,平安健康持有平安智慧医疗100%股权。

大手笔入局,平安健康瞄准的是平安智慧医疗的高度协同。当下,在互联网医疗的激烈赛道中,《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正在驱动行业规范,促进互联网医疗向规范化、高效化推进。也正是在此期许下,积极拓展医疗模式广度与深度,以科技提升质效,延伸服务触角等能力,成为赛道中竞争者争先的关键。

稳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平台,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是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并实施推进战略协同的初衷。未来,聚焦于平安健康“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平安智慧医疗在慢病管理、赋能医生能力提升以及基层医疗建设等多个维度,为平安健康业务延伸提供了新动力。

丰富慢病服务维度,覆盖慢病管理全流程

慢病管理,一直是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布局焦点。据《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统计,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市场规模2019年达694.1亿元,预计2024年达2177.1亿元,预测期年复合增速25.7%。但当前慢病管理市场供应仍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闭环,由此,广阔的前景之下,还待参与机构的积极布局和深耕。

慢病管理恰也是平安健康推动管理式医疗,布局商业模式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平安健康提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定位中,即明确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慢病及养老管理。2021年11月,平安健康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提出在药品零售生态创新、慢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对用户有价值,对行业有助力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模式。

实践之中,平安健康也在围绕慢病管理进行相关场景的疫情管控期间,平安健康也上线了“慢病用药需求登记平台”,利用多地的供应链资源,实现采购、仓储和发货的灵活管理。

由平安健康赋能平安人寿推出并升级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专门围绕慢病场景推出专业健康管理服务,如对20种慢性病及其并发症进行筛查及预防,制定专业慢病方案并跟进治疗。

此次,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所瞄准的价值之一,即在于慢病管理链条的打通,借助于平安智慧医疗的多重资源,深度拓展4亿慢病人群,进一步辐射百亿规模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据了解,平安智慧医疗的慢病服务能力及覆盖率在行业局先,目前已覆盖35种慢病病种,AI系统提供69项服务。

其中,平安智慧医疗已经搭建起规范、高效、智能化的智慧慢病管理平台,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区域慢病管理全流程,打造智慧化的“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闭环。从实践数据来看,2021年5月与联合平安人寿推出的“百万慢病项目”,已惠及70多万用户,由依托于云计算的AI数据模型进行智能风险预测,为用户量身定制的慢病管理方案,包括饮食方案、运动方案、用药提醒等,并提供四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临床医师、心理咨询师)365*12小时陪伴式专家服务指导。

从实践落地情况来看,甘肃省已全面上线智慧慢病管理平台,针对全省一年社区体检人群开展筛查,发现100多万慢性病高危人群及其关键风险因素画像,其中高血压60多万例,糖尿病新发现30多万例,并提供精准预防建议;同时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合作糖尿病慢病管理项目,实现人工智能全流程赋能,项目已落地22个省、4个直辖市和4个自治区的343家医院,入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达到71%。

智慧慢病管理平台还在浙江省长兴县协助慢病管理,以重点人群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智能化手段充分融入业务流程,辅助县级慢病联合管理中心团队、签约医生团队实现对慢病人群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以保证健康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围绕平安健康管理式医疗的战略布局,借助平安智慧医疗的慢病管理能力与经验,加速推动慢病管理闭环进行全流程覆盖,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管理式医疗,将是应有之义。

提升医生专业能力,全维度优化就医“质效”

在平安健康“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之中,区别于多数互联网医疗机构采取的以医药电商切入赛道的模式,平安健康打出差异化的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专科医生为支撑的组合牌,通过搭建医生+患者的便捷化桥梁,串联咨询、问诊、线上转诊、处方与健康监测等全流程服务,由此,医生能力与效率,也成为平安健康赛道争先的核心竞争力。

平安智慧医疗正成为医生能力提升“质变”的突破口,其中,智能化、科技化是关键。

AskBob医生站是平安智慧医疗研发的一站式智能临床决策支持与沟通平台。据悉,该平台包括5个应用服务、5个知识和数据库、3个技术引擎、1+1知识图和用户档案,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提供商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疾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AskBob医生提供的服务包括“人工智能决策支持”、“药物调查”、“文献调查和翻译”、“在线论坛”、“网络课程”、“最新消息”等,全面服务医生的诊疗、科研、患者管理等多个环节。AskBob医生对85种常见病的诊断精度达到90%,总体覆盖疾病超过1500种,已经覆盖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在约5.5万家医疗机构上线应用,服务超过140万名医生。

再如,平安智慧医疗推出的“智能临床辅助数字医疗系统(简称平安AI+CDSS)”,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系统通过嵌入医生的业务操作系统,依托平安自研的权威知识库和AI辅助诊疗模型,提供从门诊到住院全过程的临床知识辅助和智能辅助诊疗,为医生和相关卫生医疗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的临床决策支持。

作为衔接用户与医疗资源的枢纽环节,医生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均是资源焦点。从平安智慧医疗的赋能角度来看,尤以科技能力帮助医生破除信息冗余困境,精准辅助医生决策,让医生做更“有价值”的事,帮助平安健康在医生资源方面拓展独特优势。

助推头部资源下沉,织密基层医疗网格

平安智慧医疗作为平安重塑线下医疗的“连接器”和“提速仪”,平安健康对其收购的战略谋求,还体现在“基层医疗网络覆盖”领域的赋能。

以线上结合线下,是互联网医疗机构加速拓展,实现业务全面赋能的必经之途。一方面,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推动全民信息化,助力基层医疗体系“上线”,是国家政策持续推动的方向。卫健委 《“十四五”卫生健康标准化工作规划》提出,至2025年,将聚焦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等两大重点业务标准。

另一角度来看,作为互联网医疗赛道中的头部机构,在健康医疗领域率先布局的平安健康,当务之急是延伸机构“触角”,通过织密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向一线医疗资源渗透,触达更多居民,并满足多样的健康管理需求。

根据平安智慧医疗数据,其目前已覆盖3万多家医疗机构,其中,除了约700家三级医疗机构以外,整体以赋能基层医疗机构为主,多家合作对象落于省市县区。

从赋能方向来看,平安智慧医疗的SaaS模式将通过“智能监管”、“智能诊所”、“智能村医”三大方向协同平安健康扩大“到店”基层医疗网络覆盖,提升基层诊疗规范性和效率,为平安健康线上与线下端医疗资源的整合提供协同思路。

比如,面对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甲医院的医疗能力分化严重等问题,平安智慧医疗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科技抓手,通过Askbob平台助力医疗资源下沉,包括在前段为基层医生提供智能文献分析及前沿科研洞察,同时提供诊断及治疗决策辅助,提高诊断准确率。

同时,在与医疗机构合作或者平台搭建时,平安智慧医疗借助人工智能、最新的临床指南和平安自有医疗数据库,涵盖疾病库、药品库、治疗库、医疗资源库和个人健康库,识别不合理或不规范的内容,帮助实现数据标准化、规范化。

从实际协作成效来看,如平安智慧医疗协助甘肃省卫健委搭建的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为基层医生提供实时的辅助诊断推荐、规范化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荐,已在甘肃省逾20000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从而减少了误诊、漏诊,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提供了有效帮助。

此外,基层医疗的监管,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平安智慧医疗的诊所服务监管一体化平台,一方面是面向诊所提供便捷的云服务平台,另一端则为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提供全程动态监管服务。据悉,目前,民营诊所监管平台已在深圳龙华区、福田区等6区上线,已监管覆盖了深圳市5000多家诊所,累计监管了就诊记录200多万人次,共计进行了1.5万多次智能预警,促成了2000多次诊所整改,实现了“事先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全要素、全流程实时在线智能监管。尤其在医生资质、电子处方、药品、设备、耗材等关键环节实现高效监管。

长期以来,平安健康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并依托于丰富的支付方资源、完善的供应商网络、领先的服务体系以及强大的生态赋能等优势持续发力医疗布局。此次,大手笔收购平安智慧医疗,在慢病管理链条延伸,深度提升医生能力提升,拓展基层医疗机构及资源等方面提出协同布局,足见其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精耕、深耕的决心。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平安健康有望为个人用户及企业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高品质、一站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实现更稳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好了,关于锚定多元协同价值,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深度赋能医疗健康平台搭建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