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马宝成:加大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2023-03-19 21:05:1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马宝成:加大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如果您对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马宝成:加大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感兴趣,请往下看。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严灿 北京报道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但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应急管理还面临着体制改革不到位、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还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还需健全,公共安全治理能力仍需持续提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主任(院长)、教授马宝成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的专访,针对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受访者供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受访者供图)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各方协同还需完善

南方财经:今年全国两会,您比较关注哪些问题?

马宝成:我今年主要关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能力现代化方面。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南方财经:2018年,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您认为目前成效如何?

马宝成: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国家层面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同时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地方层面,2019年底县级以上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全部完成组建,完善了应急管理基本格局。2023年1月,组建国家消防救援局,整合了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森草防灭火队伍。

与此同时,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总体要求,在基层乡镇(街道)和乡村(社区)设立了“应急站”和“应急服务站”,推动编制、人员等应急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效地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切实提升了应急管理整体效能。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改革的方向和具体部署是正确的,是符合应急管理实践的,能够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切实践行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

南方财经: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中,当前还有哪些问题亟须解决?

马宝成:在我看来,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目前还存在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跨部门协同仍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不健全,机构、人员(队伍)普遍薄弱的问题。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就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调查报告显示,郑州市设置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汛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办公室分别设在应急局、城管局、气象局、资源规划局;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又设了防办、河湖水利防办、城防办、黄河防办4个办公室,分别设在应急局、水利局、城管局、黄河河务局,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不符合“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郑州市机构改革还人为设置两年过渡期,转隶到市和各县区(市)防办(应急管理局)的36人中只有1人有水利中专专业背景。

有关调研也发现了上述同类问题。一方面,在地市、县区层面,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在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地方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森草防灭火指挥机构没有转到应急管理部门。

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在综合统筹、部门协调方面,应急管理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还存在职能交叉、职责模糊的问题,重复监管、监管缺位甚至监管冲突等行政体制的老问题还时有出现。

除此之外,不少乡镇、街道在应急管理上处于无人员、无经费预算、无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三无”尴尬处境。有关人员素质能力不高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特别是森林消防、矿山、危化品监管方面的应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基层应急管理力量薄弱。

强化综合统筹和部门协调 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南方财经:针对上述问题,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马宝成: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做出了部署,二十届二中全会关于“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提出了改革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贯彻落实,以综合统筹、优化协同为重点,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要加强中央层面应急管理综合统筹、协调配合。可以考虑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领下,强化应急管理职能部门的综合统筹、协调配合力度。也可以考虑设立在国家层面中央应急管理委员会、在县级以上地方设立由各级党委领导的地方应急管理委员会来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统筹协调职责。

二是突出“关键少数”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把应急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权威和力度。

三是要拿出具体举措优化部门协同。通过建立权力责任清单,明晰“统”和“分”“防”和“救”责任链条,完善应急管理不同部门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跨主体的应急管理协同。

四是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内部深度融合。中央层面,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1个的部门系统的13项职能,机构整合跨度大、人员来源多元、部门文化多样,实现有效融合难度大。类似的问题在各级地方层面也比较普遍。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改革大局,加强自身建设,尽快实现安全生产、消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各类业务之间的有机整合。

南方财经:您之前常提到,基层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力量、前沿阵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

马宝成: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我们要加快补齐基层这个短板,把功夫下在基层。首先,要把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整体改革统筹考虑,通过改革的办法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必要的机构、人员编制。要抓住组织领导、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关键环节,保障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队伍、有物资、有技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特别是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宜频繁更换,保证基层应急管理领导班子相对稳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基层利用好社会力量,发挥好辅助力量的作用。

其次,要加大基层应急管理专门培训,通过加大基层领导干部、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基层党政一把手都能够成为应急管理的行家里手。同时,加强有关经营者、劳动者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针对必须注重提升基层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相对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问题,要下大力气加大基层安全文化建设,尽快提升基层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

加大信息化建设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

南方财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您认为信息化、数字化对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的助力是什么?

马宝成: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应急管理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我认为,在应急管理的预防监测方面,信息化发挥着重大作用。

党的二十大作出部署,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关口前移,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万一失防。我们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始终坚持“两坚持三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要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传统应急管理理念,注重预防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重大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强化重大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的意识,提升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是要做好源头防控。源头治理是最有效的预防准备。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成灾之前。2022年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家底”,为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预防准备打下来长远的、坚实的基础。要充分运用好这次普查的成果,对自然灾害要及时组织会商研判,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动态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

三是要做好监测预警。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同时对矿山、危化品这些高危行业建立风险监测“一张网”,对人员密集场所推广、运用智慧消防,等等。常抓不懈,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四是要做好公共安全风险治理。要加强日常防范,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做到风险早识别、早研判,提高预报、预警能力。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推动老旧危化品设备设施、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升级等等,通过技改或者工程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统筹:王俊

(作者:严灿 编辑:吴立洋)

好了,关于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马宝成:加大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